|
|
文化資產學院策略聯盟 |
本校蔡芬主任秘書(中)代表與文資局長施國隆簽訂(左) |
|
|
胡念祖長(左一)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高金素梅委員(左二)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施國隆局長(右一橘色背心者)介紹學程成果貢獻 |
水下文化遺產政策與法律 |
|
|
系列講座 |
文化資產保存參訪 |
|
|
文化資產保存參訪 |
文化資產保存參訪 |
為培植文化資產人才並提升文資軟實力,國立中山大學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簽署「文化資產學院策略聯盟意向書」,首辦「高階水下文化資產專業學程」,提供本校學生及社會民眾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保護及管理層面之知能,並可培育公部門相關專業人才。
文資局設立「文化部文化資產學院」,聯合全國各大專校院辦理培育人才的專業課程,6月7日與各計畫課程學校正式簽署策略聯盟。中山大學與文資局合作,設立全國唯一的「高階水下文化資產專業學程」,以因應國際社會針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所建置的國際法律體系,以及國內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律與行政體系發展。
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所長胡念祖提到,去年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使得臺灣在陸域「文化資產保存法」體制外,「等於是開創一個新領域的法律體制」,他認為,水下文化資產議題具強烈涉外性,同時也涉及國家之權責。胡念祖透露,台灣周邊海域因獨特的殖民與移民歷史,存在著許多國家與民族遺留的古沈船,水下文化資產相關議題值得重視。
胡念祖以鐵達尼號為例,他說,鐵達尼號在武昌起義同年下水、民國元年首航沉沒,但卻在1985年才被發現沉船遺址,後續除了被拍成電影之外,更導致一系列國際多邊條約制約,以及國會立法、法院裁判,「水下文化資產影響廣泛」。
中山大學「高階水下文化資產專業學程」整合各領域課程,主要涵蓋海洋相關法律、政策、文化民俗誌、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遺產等,另外也包括潛水、海底調查、應用測量、工程等相關選修輔助水下技術知能。除專業課程,學程也邀請相關領域專業講者在系列演講中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並安排實務參訪。第一期成果豐碩,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戴琦珍認為課程獨特多元,實例講解和鼓勵討論更容易學以致用。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四年級張義成表示,修習學程讓自己正視到國內在水下文化資產這一塊領域,確實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好幾十年,他也期望未來應用所學,推廣國內水下文化資產。
學程學員、高雄市立圖書館秘書張清斌提到,學程提供嶄新思維,且有許多外界較難接觸的海洋相關課程,加上課堂實例說明漁權爭端、海洋權益、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讓人更深刻體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議題深具發展潛力。張清斌也十分佩服胡念祖所長幕後將近二十年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草擬立法的努力,修讀學程後啟發甚深,未來將持續深入瞭解水下文資相關領域,並考慮進入碩士班繼續鑽研。